立即捐款

【筍盤介紹返】閒置土地作為拓展公共空間的方法?

【筍盤介紹返】閒置土地作為拓展公共空間的方法?

文:Wayne Wong & Jethro Fung

近日團體本土研究社發現本港有多達927幅可供公眾短租的閒置土地資料,並將資料製作成「香港短租閒置土地地圖」,這個資料庫揭露有關閒置土地的數字,同時亦反映出香港土地管理失當的問題。地圖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閒置土地,數目以及面積都不少。可是當我們仔細看這幅地圖,就不難發覺土地數量看起來非常多,但是大多土地的位置偏僻、分散零碎、面積不大,例如未能與道路連接,在斜坡或樹林內,面積細小,而且並不適合租用,難以吸引人流。究竟這些閑置土地又能否作為公共空間的土地來源呢?

經細心分析後,當中卻不乏位於市區的閒置土地值得探討其發展潛力,這些土地若果能夠妥善運用,則有望為周邊的環境提供公共空間。以下所例舉的短租閒置空間卻是值得大家關注,有潛質成為大家能享用的公共空間。

聯仁街與楊屋道交界的荃灣聯仁街熟食市場

1712_01

1712_02

位於荃灣的聯仁街熟食市場鄰近民居以及工廠,地段不算偏僻。可是這個熟食市場疑環境殘舊,卻不能吸引人流,根據東方日報於2015年的報道 ,熟食市場35個檔位當中有29檔處於空置狀態,甚是可惜。政府、部分民間團體以及商界一直認為香港寸金尺土,甚至非常「鼓勵」政府「大力」發展開拓不同的土地來源,那麼為何甘心看到一個本應熱鬧非常的熟食中心就此荒廢呢?

若政府能以人性化方向重建熟食市場,加上利用旁邊的空置用地作休憩空間。那麼可以成為附近工作人士以至居民理想的社交場所。而休憩空間亦可在特定時段舉辦墟市及音樂表演活動,這樣亦有助推動本土經濟,加強市民對社區的歸屬感。

天水圍丈量約份第126約燈柱編號第AD1111號附近政府土地+宏逸廣場

1712_03

1712_04

天水圍北是八萬五房屋計劃時期所規劃的社區,在用盡地積比率作住宅用途下,休憩空間較一般新市鎮為少。翻查分區計畫大綱圖 (Outline Zoning Plan),可以看到這塊閒置土地已經劃為休憩用地。其後在地區人士爭取下,天逸邨與俊宏軒,兩條邨中間的一個空地名為宏逸廣場。但當年因成本問題,結果建成後只有一大片石屎地,感覺不美觀,加上屋苑有欄杆圍封,故未能讓居民聚集。其後政府加設硬座和植樹,近年亦有民間團體舉辦不同類型活動,如假日墟市、話劇表演及漂書活動等。若果可連結至該政府土地,並進行美化工程,以及準許居民可經營熟食檔,甚至加入一些吸引市民的玩樂設施,如充氣滑梯、小火車遊戲、跳跳床等,相信可吸引更多街坊享用這大片公共空間。

屯門掃管笏愛琴海岸旁空地

1712_05

1712_06

圖片來源:Google Map 以及分區計畫大綱圖

1712_07

圖片來源:香港鐵路大典,由 Marcowong1011 上傳

而位於屯門掃管笏愛琴海岸前面的閒置土地,臨近青山公路同時亦有巴士站,可謂相當方便。加上毗鄰國際學校以及黃金海岸,發展條件可謂相當成熟,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優越,可是為甚麼這塊土地一直都未有發展呢?翻查分區計畫大綱圖 (Outline Zoning Plan),可以看到這塊閒置土地已經劃為政府,機構或社區用途,亦有指這片土地為將來的輕鐵總站預留土地。但是只要我們仿效本研,看看Google的衛星圖,就不難發現這片土地綠草如茵,環境優美,但卻長年遭鐵絲網封起。只要再看Google街景圖,就可以看到這片閒置土地已經荒廢多年,若果任由這塊土地就這樣閒置,實在是極大的浪費,而且亦有違規劃的原意。

有如此好的條件,當然一早就已經有人覬覦了。政府於2014年的時候已經提倡要把這片閒置土地用作住宅發展,旋即引起地區人士反對。當時地區人士指當局缺乏完整規劃,社區設施及交通配套不足,因此反對計畫。當時青山公路沿線居民權益會召集人李桂芳接受傳媒訪問時說:「人口激增,有冇考慮過醫院夠唔夠用呢?... … 社區會堂冇、街市又冇,一個公園都冇㗎呢度... … 仲有連一間中學都冇,全部用嚟起晒住宅,政府有冇諗到推咁多人嚟呢度住,我哋嘅配套係咪充足呢?」既然如此,有關部門為何不順水推舟,將這一片土地用作社區用途呢?一來既可以配合當區發展,二來亦符合分區計畫大綱圖的計畫,何樂而不為呢?

而短期內,該用地也可作多元化用途,如市集、像嘉年華相似,較為合家歡的遊樂設施、甚至設冰雕展及室內滑雪天地。相信可以吸引附近以至區內居民消閒,推動地區旅遊。

黃大仙盈鳳里 (竹園聯合村內)

根據本土研究社提供的地圖,位於竹園聯合村內的閒置土地一共有大約886平方米,可是大多分散於村內而且非常零碎(可參考下圖),若果要用這些零碎的土地用作發展用途看似不太可能。但是若果這些用作社區用途,相信應該改善附近環境。翻查關於竹園聯合村的新聞就會發現,東方日報於2015年的報導就發現該處曾經有多檔小販經營 ,可是一直環境惡劣,甚至不時發現鼠蹤。這種經營模式不但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影響,而且亦不利小販經營。想到這裏,筆者突然忽發奇想,為何我們不把村內的閒置土地用作臨時熟食中心呢?其實我們無需要大灑金錢興建一個新的熟食中心,我們的要求或許很簡單,只需要一個瓦遮頭、一個真的可以避雨的避雨亭以及座位,這樣已經可以為小販提供經營的場地。既然我們發現附近有閒置的土地,加上又有這樣的需求,何不放膽一試呢?

黃大仙.4.4

圖為竹園聯合村中的閒置土地,可見土地大多分散於村內各個角落
圖片來源:本土研究社 「香港短租閒置土地地圖」

馬鞍山利安邨和翠擁華庭之間空地

1712_09

1712_10

馬鞍山利安邨與翠擁華庭之間有一幅面積達5820方米的政府土地,原規劃作休憩用地,但該處十多年來一直空置,並長滿雜草。街坊及地區人士一直盼望政府盡快興建公園,唯政府部門以不同理由拒絕。康文署以「需時解決排洪渠道」、「做價偏高」為由,未有計劃興建。而路政署一度要求將該地撥作道路維修中心,但在地區人士反對下而擱置。結果市民多年來沒有休憩場所可用,一直只能在路邊做運動。

既然路政署一度打算將該地撥作道路維修中心,為何用作臨時休憩場所卻不可以呢?該處空地其實可作多項用途,如作為社區農圃、健身區以至市集等,滿足附近居民不同需要。

社會一直普遍認為香港缺乏休憩空間,抱怨我們的公共空間「好細、好廢、限制多多」,然後很快歸咎於香港「缺乏土地」,因此不夠地方用作休憩用途。可是我們同時間看到香港有大量的閒置土地,彷如生活於一個平行時空,不禁問一句「究竟我哋有地定冇地呢?」我們有大量的閒置土地同時我們面對公共休憩空間不足,難道這樣講得過去嗎?其實我們根本不缺的土地,我們一直缺乏的是一個公平、欠缺人性化、大膽創新及創意的設計和妥善管理土地的制度。最後,筆者希望日後我們能夠更靈活運用這些閒置土地,必定能夠發揮作用,為該社區提供額外的休憩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