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機互動革命:對抗智慧機器人,是升級人類為機械智人?(20180107 經濟學人)

邱慕天 2018/01/07 16:02 點閱 671 次

《經濟學人》 The Economist
人機互動革命 The next frontier

「心想事成」不再是個夢想,車禍後肩以下全身癱瘓的威廉‧科切瓦如今得以自主進食,全靠腦皮質神經控制的手臂,讓他可以人機同步。
「腦機介面」(brain-computer interfaces; BCIs)研究不斷突破,現在科學家光憑著感測人們腦神經的活動,就已經可以得知當事者接收到的影像或聲音訊息,於是也可以反過來將信息編碼,用於刺激大腦,就像科切瓦的例子一樣。

有30萬人配戴的人工耳蝸也是一個例子,它將聲音轉換成電子訊號給大腦,用以助聽。BCI現在受到大量矽谷資金和軍事科技研發單位的注意;創投家穆斯克認為,「人類改造」是可行也是必須,因為挑戰我們的是擁有智慧的機器人。對於這些改造的想像,包含「用心電感應來溝通」、「用念力寫出文章」、「辨識超高頻音/高速動圖」等等…。

《經濟學人》指出,上述想像的終極實踐不會在這一代看見,但期間我們能經歷到的改變也夠翻天覆地了。例如,我們可以第一次透過刺激盲人的視覺皮層,讓他們體會「看到影像」的生活,或是讓中風者動起來、或監測大腦抑鬱症的跡象…等。

當前要突破的困難,有技術性、科學性、商業性三方面。技術上,要讓腦電圖(EEG)這樣的非侵入性技術,取得高解析度的腦波信號、可以直接與人腦高達850億個神經元互動通訊,是奈米科技的大挑戰。科學上,則是人腦科學大抵還是一片處女地,過去的研究對動物腦的認識反而比較多,因此未來亟待機器學習、神經科技的幫助。

最後是產品商轉的困難。試想,有多少人願意為了用意念打字,而給大腦植入電訊接收器呢?目前的聲控技術發展下去就已經大大足夠了。

對個人隱私的考量更是不能忽略:它可能讓人的內心想法無所遁形;甚至可能像日本動漫作品《攻殼機動隊》所預示的,它創造一個讓人心可以被駭客盜取回憶、操控意識的世界。再想想隨之而來的不平等:富裕菁英透過改造擁有超人認知能力,階級還能流動嗎?

「解讀思想能力的機械」說起來很像科幻小說,但它入侵現實的倒數計時已經開始。
https://www.economist.com/news/leaders/21733983-brain-computer-interfaces-may-change-what-it-means-be-human-using-thought-control-machines